教育是一種生態(tài)系統(tǒng),,應珍視“不一樣”
本報記者 顧學文
去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促進法”)規(guī)定,,每年5月15日國際家庭日所在周為全國家庭教育宣傳周。在第二個家庭教育宣傳周即將到來之際,本刊推出“家庭教育”系列訪談,,精選近期出版的與家庭教育相關的圖書,,與這些優(yōu)秀圖書的作者展開對話,,多角度打量當下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以期更好地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誠如促進法所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需“緊密結合,、協(xié)調一致”,,本刊在圖書選擇方面會兼顧家長、教育工作者,、心理衛(wèi)生工作者等不同視角,。
首篇訪談,對話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校長,、上海教育年度十大人物萬瑋,。作為滬上知名學校的校長,萬瑋在出版了10本教學,、教育管理相關著作后,,推出的第11本新著,談的正是家庭教育――《家長有遠見,,孩子有格局》,。他在書中寫道:“養(yǎng)育是一種關系,而不是一種技巧,。建立關系的主動權,,在父母手里?!痹谌斯ぶ悄芰奶鞕C器人ChatGPT讓人們對現(xiàn)代教育產生動搖的時候,,他提醒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要特別警惕經驗主義,要站在未來,、站在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高度,來看當下教育,、看家庭教育,。
出版序列中的“另類”
讀書周刊:自1996年進入平和工作,到最近出版《家長有遠見,孩子有格局》,,您迄今共出版了11本書,。《班主任兵法》系列讓您一炮而紅,,之后您又出版了《用服務的態(tài)度做教師》《教師的五重境界》《學校管理的本質》《教育只有一個主題》等,,這一系列出版物都是立足學校教育,面向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而《家長有遠見,,孩子有格局》是一個突然的轉向――從學校教育轉到家庭教育。
從教這么多年,,您“閱學生無數”,,每個學生身上都帶著家庭教育的烙印,您對家庭教育一定是有非常全面的觀察和非常深刻的思考的,,但寫這本書,,不擔心您的校長身份會招致家長微詞,被認為是站在學校立場批評家長嗎,?因為現(xiàn)在家長們有一肚子的委屈,,類似“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的說法,讓他們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
萬瑋:被您這么一說,,這本書確實成了我的出版序列中的“另類”。我先交代一下這本書的出版緣由,。這本書是過去5年我在校內外各種場合談家庭教育的演講合集,,主要分享我在幾十年教育實踐和管理中搜集到的來自學校和社會的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以及我自身對家庭教育的感悟,,還有我大量閱讀家庭教育類書籍后的心得,。
我不擔心被說成是學校在甩鍋給家庭,因為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有三個主要因素――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交互作用,。家長讀這本書,,也不會覺得我在甩鍋,因為我沒有用高高在上的,、指責的態(tài)度談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雖然當下的家庭教育確實出現(xiàn)了比較多的問題。出版這本書,,更多是源于一種責任感,。我們是教育的專業(yè)人士,,既然是專業(yè)人士,就應該盡可能地發(fā)揮我們的引領作用,,盡可能地對家庭教育產生一些影響,。不是說我們要去教家長怎么做家長,而是在他們碰到問題,、感到困惑時,,讀這本書,可以得到啟發(fā),。
當然,,最好是在問題還沒發(fā)生之前,家長就能領悟到如何避免問題的產生,。我見過這么多孩子,,一再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真的就是開竅晚,,家長看不到這一點,,非要去逼孩子,可能就把孩子心里的一個“活結”搞成了“死結”,。本來這個“結”都不需要家長去解,,孩子長著長著,這個結就自然脫落了,??墒牵议L面對自己的一個或兩個孩子,,他的認知是有限的,。有些事情,只有等他的孩子長大了,,他或許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在此過程中孩子和家長都非常痛苦,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我在書中所寫的,,無非就是這么多年來我看到這么多孩子而歸納出來的成長規(guī)律。現(xiàn)在怎么教育孩子,,孩子就會在多年之后長成什么樣子,,我是在把教育的結果提前告訴家長。悟性高的家長一看就明白了,,悟性不高的家長可能還會繼續(xù)糾結于細節(jié),。
培養(yǎng)孩子不只是一家、一校的事,,而關乎民族發(fā)展,。我們培養(yǎng)的是國之棟梁,,未來要有能力接過接力棒;教育面對的是未來,,雖然要兼顧當下,但絕不能為了當下而犧牲未來,。我理解自己的工作是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不是為自己的職稱,不是為某一個學校的發(fā)展,。教育不該只有職業(yè)教育人關注,,而應該得到全社會的關注。
飛鳥,、蜻蜓和螞蟻之眼
讀書周刊:教育,,國之大者。您前面說不要糾結于細節(jié),,您在書中也提倡一種大教育觀,。
萬瑋:是的,我總是試圖用更加長遠的眼光來看待教育問題,。
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曾說,,教育研究需要三個視角――飛鳥之眼、蜻蜓之眼和螞蟻之眼,。這三個視角分別對應宏觀,、中觀與微觀。
飛鳥視野開闊,,它看到的是大目標,,擁有大格局,對地面上微小的物體不那么在意,。用飛鳥之眼看家庭教育,,是指考慮大問題、元問題,。你的孩子因你而來,,卻不屬于你,而且終將離你而去,。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命運,。
蜻蜓飛行時有一定的高度,通過蜻蜓之眼,,我們可以在一個相對長的周期里關注孩子的發(fā)展問題,,最重要的是給到孩子三樣東西。
第一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跟童年的經歷有關,,童年的經歷會深深地影響成年后的生活,,如果孩子在童年期獲得的愛與關懷足夠多,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很充足,。反之,,如果孩子在童年期有心理創(chuàng)傷,就會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印痕,,它潛伏在孩子的意識深處,,一受到外部刺激就會跳出來,影響孩子的人生,。
第二是見識度,。很多事情,你經歷過,,就知道了,;經歷得多,就分得清好壞,。我們要拓寬孩子的視野,,不要去限制他,同時也要允許他去體驗,、去犯錯,,不要圈養(yǎng)孩子。
第三是意志力,。意志力的本質是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自律,家長總管著孩子,,是管不出自制力,、內驅力的。
螞蟻的視野有限,,但是對所見之物的觀察細致入微,。要用螞蟻之眼細致入微地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對孩子的“星球”保持好奇,,不要等孩子出問題了,,家長還很懵懂,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這里我要特別提醒的一點是,,螞蟻之眼不是讓你瞪大眼睛去看孩子的缺點。你不能要求一個孩子樣樣事情做得滴水不漏,,成年人都做不到,。
過于精細化的家庭教育,容易導致孩子成年后人格與心理的不健全,。家長不要對孩子管頭管腳,,而是去做好兩件事,。第一件事,修煉自己,。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比你用什么樣的方法養(yǎng)育孩子重要得多。第二件事,,建立連接,。養(yǎng)育是一種關系,而不是一種技巧,。我們要關注的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連接。只要心是聯(lián)通的,,父母與孩子在一起時即便不說話,,也是一種很好的陪伴。如果孩子的心門關閉了,,即便天天在一起,,父母也很難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建立這種關系的主動權在父母手里,。
感恩心,、利他心和建設心
讀書周刊:這就聊到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我們到底要培養(yǎng)怎樣的人。
萬瑋:我個人認為,,優(yōu)秀的學生應該具備三個品質,。
一是感恩心。有感恩心的人,,比較容易滿足,,對身邊的人也比較友善,別人可能因此更愿意幫助他,。有感恩心的人也更幸福――當人心存感恩時,,更少出現(xiàn)諸如妒忌、憤怒,、仇恨等負面情緒,。
感恩心的對立面是指責心。具有指責心的人總是向外歸因,,而不會向內反省,,把周邊環(huán)境弄得一塌糊涂,被他指責的人不開心,,他自己也不開心,。一些家長自身就是這樣的,沒有為孩子示范如何感恩,。
二是利他心,。我們都說情商很重要,,其實,所謂高情商,,就是心里裝著別人,,也就是有利他心。中國家長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什么是龍,、什么是鳳,?滿腦子只考慮自己的人,不是龍和鳳,。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利他心,?舉個特別小的例子。有些家長隨意訓斥孩子,,從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他們?yōu)樽约恨q護的理由是自己心直口快,想啥說啥,。只顧自己舒服,,卻不考慮別人感受,是利他心不足的一種典型表現(xiàn),。家長這樣,,孩子將來也容易成為這樣的人。
三是建設心,。擁有建設心的人,,可稱為建設者。建設者的對立面是破壞者,。我們學校曾有個孩子,,天分高,讀書不費力,。2016年他作為畢業(yè)生代表發(fā)表畢業(yè)感言時,,有句話讓我很感動。他說自己在平和學習的12年里,,從一名破壞者成長為一名建設者,。他小的時候,常在課上挑老師毛病,,搞得老師很尷尬,。上了高中之后,他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一次,,我向他征詢對任課老師的看法,,我以為他的看法會比較犀利,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給所有老師都作了正面評價,,還把每位老師的優(yōu)點列了出來。其中有位年輕老師,,比較缺乏經驗,,我原本以為會受他批評,他卻說,,這位老師特別好,,常常在學校待到很晚,為學生答疑解惑,。接著,,我問他個人情況。他說其他都好,,就是不小心得了個“D”,也就是紀律警告,。我問原因,,他說其實是個誤會。有一次,,他被一位老師叫去說事情,,導致上課晚到了兩分鐘,恰好被學生處主任看到,,不由分說給了個“D”,。我說你可以申訴。他笑了笑說:“我以前給老師添了不少麻煩,,這個D也是該得的,。”
家長們可以啟發(fā)孩子去想想,,是否因為他的存在,,而讓家庭變得更好、社區(qū)變得更好,、學校變得更好,?未來他們離開學校,走上社會,,是否能成為民族崛起的中堅力量,?再往高里說,他們能否通過自身的努力,為人類文明作出貢獻,?
具備感恩心,、利他心、建設心的孩子,,在我看來,,才是優(yōu)秀的孩子。
學會教育的“斷舍離”
讀書周刊:家長可能都知道焦慮對自己,、對孩子都不會有好處,,但依然無法放下焦慮。您有什么建議嗎,?
萬瑋:我的書分上中下三編,,中編“教育的有用與無用”帶有一些哲學色彩,談的就是這個問題,。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提出了“無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美學概念,。例如,一朵生長在深山之中的花兒很美,,但沒有人看到,,這種美是天然的,無目的的,。但它的形式的美在偶然被人看到之后,,反而滿足了審美的“合目的性”。有些家長恰恰反過來,,是“有目的的不合目的性”,。他們內心焦慮、急功近利,、揠苗助長,,教育的目的性太強,結果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反而遠離了原來的教育目的,。什么叫有用,?什么叫無用?現(xiàn)在看來有用的,,將來可能無用,;現(xiàn)在看來無用的,將來可能就滿足了“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教育者應把眼光放長遠,,站在未來看現(xiàn)在的教育,何為有用,,何為無用,,何為成功,何為失敗,難說得很,。
我常常建議家長要學會教育的“斷舍離”,,斷是斷絕無用,舍是舍棄多余,,離是脫離執(zhí)念,。我們需要通過“斷舍離”,拋棄頭腦中無謂的干擾,,回歸初心,,找到影響孩子成長的要素,將其排列成一個相互咬合的系統(tǒng),,然后行動,。行動的結果又會給出正面的反饋,讓每一次的輸入都形成下一次的輸出,,家長的內在力量就會越來越大,,改變由此發(fā)生。
“斷舍離”的底層邏輯是接納自己,。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說:“一個有趣的悖論是,,當我接受我本來的樣子時,我就能改變了,?!迸c其抱怨人生,不如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前提是接納自己,。當你全心全意接納自己時,,奇妙的事情就會發(fā)生,。
讀書周刊:家長的焦慮可能和所有的孩子都在被同一把尺子測量有關。
萬瑋:評價多元化非常重要,。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是天才??墒侨绻门罉鋪碓u估一條魚的能力,,那么魚一生都會覺得自己很愚蠢。在多元評價方面,,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個多年前畢業(yè)、現(xiàn)在發(fā)展得非常好的學生,,見到我時說:“萬校長,,您還記得我嗎?我很感激您。我在高中部讀書時整天游蕩,。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游蕩到了校長辦公室,正好讓您給碰上了,。那時,,我的頭發(fā)有點長,校服穿得也不整齊,,還因為當時不知道您是誰而跟您頂撞,,結果被您帶進了校長辦公室。我覺得自己完了,,可沒想到,,您沒有批評我,反而心平氣和地跟我說,,天氣冷,,在校服里面穿件毛衣,然后讓我走了,?!蔽覍@件事一點印象也沒有了,實際上,,那時我還不是校長,,而是校長助理,甚至那時脾氣還有些暴躁,,但我慶幸自己沒對他發(fā)火,。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案例。學校到底給了這個孩子什么,?他今天的成就中,,有多少是學校給他的?思來想去,,我覺得可能允許他在學校里到處游蕩,,就是給到他的最大財富。他告訴我,,他的初中學校是不允許他游蕩的,,老師一見他游蕩就批評他。有時老師看見他在打球,,會問他為什么打球,。他說作業(yè)做好了,就打會兒球,。老師就會說,,作業(yè)做好了,,還可以自己找題做。但在平和,,只要他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了,,就可以做任何他自己喜歡的事。
家長的焦慮來自對子女的期望,。我們希望子女沿著我們給他們設計的方向走,,每一步都要達到我們設定的目標。但是,,今天我看到身邊很多人到了20歲,、30歲乃至40歲,突然意識到父母以往給他設計的那條路不是他真正想要走的路,。對此,,其中大多數人已經沒有力氣反抗了;也有一些人,,鼓起勇氣掙脫出來,,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我經常對一些焦慮的家長說:“你們對孩子的期望,,有可能是對的,,是孩子將來能接受的;也有可能是不對的,,是孩子不能接受的,。”這不僅是家長需要警醒的,,也是學校教育者需要警醒的,。我們必須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好的教育不會浪費孩子的天賦,。
讀書周刊:怎樣才能做到不浪費孩子的天賦?
萬瑋: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尤其是學習方式,。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內在節(jié)奏,。一項任務布置下去,,有些人總是立即行動,比截止日期提前很多時間完成,。另一些人則有拖延癥,。傳統(tǒng)觀點認為拖延癥不好,最新觀點認為有適度拖延癥的人也許更有創(chuàng)造力,。
學習本來是人的天性之一,,就如同牛會吃草,、嬰兒會吮吸一樣,不用教就會,。但是,,如果我們把一群牛牽到草地上排好隊形,還要研究隊形是秧田式好還是圓桌式好,;然后,,我們教這些牛吃草的步驟――第一步,把嘴張開,,要張多少度,,多一點少一點都不行;第二步,,把頭低下來,,可明明有些牛喜歡站著吃,有些牛喜歡坐著吃,,不行,,要找一頭牛來示范。這頭牛的吃法,,就叫標準答案,。這么一搞,本來喜歡學習的孩子,,不會學習,、不愿學習了,最終厭學了,。
讀書周刊:您在書里說,,人心里都有一臺“發(fā)動機”,可現(xiàn)在有些孩子的“發(fā)動機”熄火了,。
萬瑋:在今天的學校教育中,,獎勵無處不在。有些學校甚至使用代金券或者校園幣,,直接將獎勵物質化,。在家庭中也是,孩子考100分回家,,父母一張笑臉,;孩子考得不理想回家,父母惡聲惡氣,。這其實也是一種外部獎勵機制,。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懷特在1959年提出:“在發(fā)展能力中,比起只通過滿足基本生理需求進行獎勵,,任何動物都會更多地受到好奇心和興趣的驅使,?!薄秲仍趧訖C: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書的作者愛德華?L.德西在1971年發(fā)表的論文中,成功地用實驗證明了金錢等外部獎勵會對人的內在動機產生傷害,。
驅動力大致分為兩大類:外部控制與內在動機,。外部控制無外乎兩種形式,胡蘿卜加大棒――胡蘿卜是獎勵,,大棒是懲罰,。在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不由自主地想控制孩子的行為,。面對控制,,孩子會表現(xiàn)出兩種態(tài)度:一種是順從,另一種是反抗,。有些人家雞飛狗跳,,那是孩子在反抗;有些人家風平浪靜,,家長不要高興得太早,,要看孩子是否在遠離父母,遠離是另一種更為可怕的反抗,。
真正有效的激勵來自內部,,家長應專注于激發(fā)孩子的內在動機。實際上,,人有三種內在的心理需求:自主,、勝任和聯(lián)結。自主,,指人希望成為本源,,而不是棋子;勝任,,指人希望所做的事情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即便面臨挑戰(zhàn),通過努力也可達成,;聯(lián)結,,指在自主與勝任的同時,感受到與他人的聯(lián)系,,如愛與被愛,、關心與被關心。當這三種內在的心理需求尤其是自主的需求被滿足后,,內在動機才可能被充分激發(fā),。
獎勵作為一種外部控制手段,,短期有效,,長期有毒,。從長期看,支撐孩子走過漫漫一生的還是內在動機,。
要特別警惕經驗主義
讀書周刊:ChatGPT讓人們意識到,,人工智能具備全面替代人類工作的可能性,面對這樣的未來,,您認為家庭教育給到孩子最好的準備是什么,?
萬瑋:教育者要特別警惕經驗主義。經驗是一把雙刃劍,,其好處是,,我們找到自己認同的一些原則、結論,、規(guī)律,、模型后,能夠高效甚至自動化地處理一些問題,;壞處是,,一旦形成思維定式,我們就會囿于其中而不自知,,故步自封,、刻舟求劍。今天的家長和孩子,,相當于爺孫輩,,當中隔著時代的鴻溝,孩子未來的處境和我們是完全不一樣的,,邏輯都是不一樣的,。我們要教給孩子的不是你過去的經驗,而是教給孩子面對未來的勇氣,、樂觀,、團隊合作。
應試是在固定的知識框架內反復訓練,,讓你不要出錯,。創(chuàng)新人才做10件事,錯9件都沒關系,,只要做成了1件,。應試出來的孩子,你給他一個問題,,他滿腦子想的是標準答案是什么,。可是,,真實世界哪有那么多標準答案,?社會好比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要允許突變,如果我們的教育是整齊劃一的,,那一旦環(huán)境有變化,,統(tǒng)一的東西就不適應了,突變的東西反而也許能活下來,。要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要有多樣的學校、多樣的教育,。很多學校在提高下限的同時,,壓制了上限。家長也是,,要容忍下限低的孩子,,如果你非要提高他的下限,可能把他的上限搞沒了,。
未來文憑可能會消亡,;未來一些企業(yè)可能自己培養(yǎng)人才,不需要學?!百嵅顑r”,。從個體來說,只要孩子能自食其力,,家長就應該安心,。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