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向上社交”:功利工具還是成長利器
“向上社交”一詞熱度頗高,教大學生“向上社交”正在成為許多博主的“吸粉”利器?!跋蛏仙缃弧闭娴氖且环N突破圈層,、擴展人脈,、打破信息壁壘的有效手段嗎,?
_______________
那年楊開開才念大一,,被安排去某評選會當觀眾,。中場休息時,,她和旁邊的女孩閑聊,,發(fā)現(xiàn)是同學院的大三學姐,便主動加了對方微信好友,。后來她才知道,,這位學姐是國家獎學金得主,科研經(jīng)驗非常豐富,。到了大二,,楊開開參加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向她咨詢,,學姐很大方地分享了自己的經(jīng)驗,,還將之前參賽的項目申報書發(fā)給她,幫助楊開開獲得立項,。這段經(jīng)歷,,楊開開把它定義為“機緣巧合下的一次‘向上社交’”。
到了大三下學期保研關鍵時刻,,孟瑾才知道,,原來還有支教保研和行政保研兩條路。她匆匆忙忙投遞了簡歷,,但由于缺少相關經(jīng)驗,,沒有獲取名額。孟瑾有一些后悔,,后悔自己沒有早一點“向上社交”,,不然她就能更早地獲取這些信息,早做準備,。
在眾多求學,、求職的經(jīng)驗帖中,“向上社交”一詞熱度頗高,,教大學生“向上社交”甚至成為許多博主必用的“吸粉”利器,。在他們的描述中,“向上社交”是一種突破圈層,、擴展人脈,、打破信息壁壘的有效手段,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成長,。究竟是鼓勵自我成長,,還是如“向上社交”那般強調他人的重要性,,對大學生來說,兩者是否矛盾,,又該如何處理?
個人能力提升是前提,,“向上社交”是錦上添花
作為家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大一報到那天,文竹第一次來到北京,。開學一個月,,團委、學生會,、社團協(xié)會……這些陌生的事物迅速進入他的生活,,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那個時候“向上社交”還沒有成為熱詞,,文竹也沒有靠社交獲取信息的意識,,他的所有決定,幾乎都靠直覺,。等到文竹做好職業(yè)規(guī)劃,,希望在社工領域做出點成績的時候,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從一開始就選錯了賽道,。
文竹躊躇許久,將花了半個小時才編輯好的微信發(fā)給師姐,,詢問她有沒有建議,。師姐社工經(jīng)歷非常豐富,是學院的紅人,,文竹擔心自己目的性太強會惹她厭煩,,沒想到師姐很快就回了消息,還打來語音電話指導他,。文竹了解了許多此前未知的信息,,他嘆了口氣:“要是我大一的時候就知道這些,或許一切都會不一樣,?!?/p>
保研失敗的教訓讓孟瑾意識到了“向上社交”的重要性,工作中的親身體會更讓她堅定了這種觀點,,“其實大家工作能力都差不多,,如果你不主動去‘向上社交’的話,領導很難看到你,,你就很難拿到晉升或者其他機會,。學校里也一樣,,學長學姐也好,輔導員老師也好,,他們也愿意把機會和資源給熟悉的同學,,如果你不‘向上社交’,他們怎么熟悉你”,。
孟瑾講述了自己經(jīng)歷的一次校友聚會,,在基層工作了很多年的學長講工作經(jīng)驗。孟瑾原本對這種飯局有些抵觸,,但她即將去基層鍛煉,,也就認真聽了起來,“一頓飯就打開了我的思路,,如果能跟他搞好關系,,肯定對我以后的工作大有幫助”。
武漢大學發(fā)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武非常共情文竹和孟瑾的經(jīng)歷,,他表示,,他們的經(jīng)歷并非個案,背后是社會的結構性力量,?!耙环矫妫鐣母偁幖ち?、節(jié)奏快,、壓力大,我們被消耗得很嚴重,,同時還很容易內耗,,迫切需要通過‘向上社交’來補充能量;另一方面,,我們的選擇很多,,真正的機會卻很少,這種不確定性會逼著我們更加積極和主動,,進行‘向上社交’,,去爭取機會。畢竟,,機會一方面是給有準備的人,,另外還在于自己是不是積極主動?!?/p>
但需要強調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向上社交”就是完全依靠他人?!皞€人的能力提升是前提,,‘向上社交’更多時候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只有你自己各方面的素養(yǎng)能力都OK的時候,再加上社交,,才能達成最好的效果,。”陳武說,。
“向上社交”不該局限于資源獲取
“向上”一詞似乎將人分成了三六九等,,這使得“向上社交”不自覺地染上了一層功利色彩。在一些帖子中,,“向上社交”也確實是為了從他人手中獲取晉升機會、專有資料,、非公開信息等資源,。不過,“向上社交”僅限于此嗎,?
楊開開第一次接觸到“向上社交”這個詞,,是在一本講社交的書上。在她的記憶中,,那本書的核心概念是“任何‘向上社交’都是一種利益的交換”,,它教導讀者“多接觸那些厲害的人,讓自己得到一些資源”,。
這種將利益看成社交核心,、強調社會圈層和階層跨越的觀點,楊開開并不適應,,覺得這種界定過于狹隘,。她更相信,“只要是能給我們提供正向價值的社交都是‘向上社交’”,。
而孟瑾認為,,“向上社交”確實帶有一定功利性、目的性,,是跟比你更“上級”的人進行的,、有目的的社交。
林風是上海某高校的博一學生,,他從研一開始運營自己的小紅書賬號,,分享學習和科研經(jīng)驗。他不喜歡“向上社交”這個詞,,但為了運營自媒體,,發(fā)小紅書筆記的時候還是帶上了“向上社交”的Tag(標簽,一種分類方式,,可以讓用戶更容易搜索到你的筆記――記者注),。在林風看來,,“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任何社交本質上都是一種共贏的過程,,不存在所謂的‘向上’”,。
這些對“向上社交”的爭論,陳武都表示理解,,他更愿意從宏觀視角看待“向上社交”,,而非狹義地將其與資源獲取綁定在一起。在陳武看來,,如果一定要給“向上社交”一個定義,,那就是“增強積極性主動性,促進自身社會性發(fā)展,,進而建構持久的成長資源(心理資源和社會資源等),,獲得自我成長的動力”。這種成長不僅僅是資源的獲取,,更在于自身心態(tài)的改變,、狀態(tài)的調整、能力的提升,、價值觀的完善等諸多方面,。
I人很難“向上社交”?關鍵點并不是性格
或許大部分人都會承認“向上社交”有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主動“向上社交”,。在社交媒體上,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的一個觀點就是:I人(內向的人――記者注)做不好“向上社交”,。
林風沒有做過MBTI測試(人格心理學中的一種測評方法,,將人分成16種人格類型――記者注),不過他自認為是一個I人,,因為他并不喜歡社交,,甚至有時候害怕社交,但他覺得這并不影響他“向上社交”,。
大四的一次北海旅游,,是林風“向上社交”的轉折點。初到廣西北海,,林風對一切都很感興趣,,沙灘車、飛傘,、沖浪……他都想嘗試,,卻不好意思說出口。看著同行的朋友非常自然地跟老板們交流,,成功嘗試了自己喜歡的項目,,林風羨慕不已。一次他們去餐廳吃飯,,朋友看上了店里的青龍龍蝦,,竟提出用自己的一幅畫和老板交換。這種輕松的姿態(tài)讓林風頗為感慨,。朋友告訴他,,“要把自己的快樂放在前面”。于是,,林風開始嘗試跟老板們交流,,成功開到了改裝沙灘車。
心態(tài)的調整是一個長期過程,,林風的社交也非一帆風順,。一直到現(xiàn)在,他被拒絕時依舊會情緒低落,,只是越發(fā)坦然,“‘向上社交’本來就是索取的過程,,被拒絕是正常的,。有情緒,一方面是你把自己或者把這件事看得太重,,只要認清被拒絕了也不會怎么樣,,就會好受很多;另一方面也是一個習慣的過程,,你習慣受挫就會適應,,下次接著來就是了?!?/p>
孟瑾和林風一樣,,認為社交本質上是一種技能,可以通過鍛煉來提高社交能力,。但她覺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至少她自己不行?!昂玫纳缃粦撌浅潆?,但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耗電的過程。雖然我現(xiàn)在經(jīng)過一年多的鍛煉,,對社交更加得心應手,,但我還是不習慣,也不喜歡,我就想過好自己的生活,?!?/p>
陳武理解孟瑾的想法,但他鼓勵大家用成長型思維來看待自己,,而不是簡單地將自己定義為做不好“向上社交”的I人,。“如果自己長期處于舒適區(qū)的話,,成長就會比較小,。改變是從覺得自己可以改變開始的,嘗試‘向上社交’可能會帶來一些痛苦,,但如果你慢慢來,,不要一下子步子很快,你就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節(jié)奏,?!?/p>
(應受訪者要求,楊開開,、孟瑾,、林風、文竹為化名)
實習生 鄧嘉欣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隨便看看:
- [分析]寧夏:稅惠服務為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添動力
- [分析]人氣王,!成都大運會跳水賽后,,裁判排隊找“蓉寶”合影
- [分析]【中國有約】當經(jīng)典西游IP碰撞現(xiàn)代文旅 長春公園變身“網(wǎng)紅”
- [分析]聲動中國丨“我們多流汗,讓大家少流汗”
- [分析]“元宇宙與數(shù)字經(jīng)濟發(fā)展大會”在合肥舉辦
- [分析]爭當服務基層的“領頭雁”
- [分析]湖北檢察機關依法對李鐵涉嫌受賄,、行賄,、單位行賄、非國家工作人
- [分析]守護一泓碧水 造福天山百姓
- [分析]地鐵,,捎上步伐緩慢的菜農
- [分析]“智能地圖+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科技助力冷鏈物流快速發(fā)展
相關推薦:
網(wǎng)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