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向左還是向右
太陽底下沒有新事,,但有新詞,。
citywalk這詞火了,。它源自西方,,意為城市行走,、城市漫步,。2023年上半年,,國內某社交平臺上citywalk相關的搜索量同比增長超30倍,。有人說這詞的流行就是“年輕人不花錢找樂子”,。有人說這是對“附近”“人與人連接”的回歸。有人說這只是門流量生意,、一種小布爾喬亞的趣味,,畢竟,社交媒體上曬出的citywalk帖子,,總要加上“很出片”仨字,。
關于citywalk,有人花錢請城市導游,,帶逛大街小巷,;有人只是“從熟悉的地方開始,沿著認識的街道走,,直到找到不太熟悉的街道”,。在社交媒體上,年輕人最流行的玩法是,,每來到一個紅綠燈,,就和朋友猜拳決定,向左還是向右,。
無論如何,,citywalk暗示的是隨意、緩慢,、心懷好奇的行走方式,。
古今中外,citywalk有很多近義詞,。法國詩人波德萊爾最早提出“閑蕩者”(Flaneur)這個概念,,用來形容19世紀的巴黎街頭上,那些出身世家,、教育良好,、富有才華妙想,而又喜歡游蕩街頭,、吟詩作畫的浪蕩子,。
詞典的簡短釋義不能完整講出這詞的含義,,它隱含浪費時間、懶散之意,,但又有“冷眼旁觀”“大隱隱于市”的意味,。在中國,“軋馬路”一詞出現于20世紀70年代,?!吧⒉健眲t被認為起源于魏晉南北朝。當時,,有種叫“五石散”的藥物,,藥性發(fā)作時,人要行走來“散發(fā)”,。到了北宋,,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蘇軾看到“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與張懷民月下漫步。他寫下“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成了對散步者心境的經典闡釋,。
散步是古老的社交方式,,是最微小的旅行。
在散步過程中,,有人走向的是外部世界,。散步讓人“了解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空間是怎么來的,經歷了什么變化”,。紀錄片《假裝我們在城市》中,,作家弗蘭?勒伯維茨抱怨,她是紐約唯一會看路的人,,也是唯一會低頭看到路邊鑲嵌的銘牌的人,。“紐約人忘記了如何走路,。”
有人通過散步走向內心,。盧梭于晚年寫下《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記錄下十次散步中的所思所想。他說:“只有在那時我的頭腦才是放空的,,我的思維才可以無拘無束地自由馳騁,?!?/p>
一位上海的資深“城市漫游者”開發(fā)出“外灘B面”的漫游路線,給游客看那個屋檐下,、縫隙里,、弄堂深處的外灘。他會觀察上海地面各式各樣的花紋,、研究上海人從何時起把衣服伸出去晾在外面,。有北京的城市漫步愛好者,最愛觀察居民用破的自行車,、大花盆,、甚至裝滿渣土的油漆桶在胡同路面圈出來的非法停車位。他說:“居民私搭亂建的各種違章建筑――雜貨鋪,、小廚房,、鴿子籠,奇形怪狀,,各式各樣,,不拘一格,耐人尋味,?!?/p>
互動出版刊物《北京蘑菇尋找指南》,標記出北京街頭存在的大大小小的“蘑菇”形建筑物,。很多人在猜這些“蘑菇”究竟作何用,,有的說是熱力系統(tǒng)散熱口,有的則想到“是給地下室透氣的吧,!”算法在改造著人們的出行習慣,,變得越來越高效、功利,、點對點,,他想反其道,再與朋友約見面的時候,,或許可以說“咱倆在西直門東南角的那個綠色大蘑菇那兒見吧,!”
人們在與街道的互動中找到“無用”的自由。1972年,,幾個日本建筑師在東京街頭首次發(fā)現“純粹階梯”,,即只能走上去再走下來,而不能通往任何地方的階梯,。后來藝術家赤瀨川原平,、藤森照信等人發(fā)現東京街頭許多“無用”的事物,比如無用門(即“用各種方法拒絕人進出的困惑之門”)、無用窗及各類用途不明的道路突起物,。
有人評論道,,“赤瀨川原平的視線里沒有任何傷感與懷舊,他冷靜平實,,心懷批判精神,,關注的是物體形狀呈現出的怪異可笑感。他不為逐漸消失的老東京流淚,,也沒有對光怪陸離的新建筑表示憤怒,,只是將視線集中到那些在新舊交替的時代里被拋棄到一邊、卑微得像個笑話的小東西上,,投以會心的幽默感,。”
citywalk為什么會火,,或許比它是什么更加重要,,有人說,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里,,唯一能確定的是:今天我們散步嗎,?
郭玉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